最近有本小說風風火火驚濤駭浪的,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實在太多人分享了,多到閃躲不掉。

不要誤會,我也是首刷預購的時候就入手了,很快地讀完,沒有任何疑義這是一本非常深刻、書寫功力又相當深厚的小說。雖然作者本人說她寫作時沒有任何目的,我認為「希望這本書被人看見」本身就是一種帶有一個理想的目的。但我每次看到一些分享的文字,都忍不住要生氣。

(嘖,我很討厭自己寫字的時候還需要字斟句酌,因為這樣會更語意不清;很討厭又要寫會得罪一堆人的東西,也不知道會不會得罪作者本人。)

 

看著FB、IG上那些讀書心得,有一群人,看起來很努力用很華麗的詞藻堆堆堆堆出來的心得,寫著如何如何能夠體會這份痛苦、感同身受,甚至有人寫出了「願意分攤這份痛苦」......我就很想問:

如果今天,今天這個痛苦的人,沒有這麼好的文字、這麼剖白的描摹、這麼清晰的故事主線,如果這個作者在講書的時候不是這麼口齒清晰、思路完整,甚至作者本人不是這麼漂亮、有那些引人注目的(她自己或許不希望有的)背景,你們還會像你們說的這樣「願意分攤」嗎、還會這樣「感同身受」嗎?

不否認大部分的人讀書的時候都是真心感受到痛苦的,這是作者的能力。但如果今天沒有這麼多包裝呢?

如果只是一個你不太熟識的同學,其貌不揚,人緣也不好,系邊一個,無意間提及,她從很多年前就跟一個長輩「開始了一段長期的身體關係」,你會如此在乎嗎?甚至,你的態度立場,還會是站在同一邊嗎?

我知道作者意在揭露這樣的黑暗面,要求大家正視,但我讀到那些心得就愈來愈迷惘:你們到底是喜愛小說、喜愛文字、喜愛作者本人、還是喜歡描寫出來的痛苦本身?(當然可以喜歡作品本身,我沒有意見,但可以不要假裝你們很在乎嗎?)

 

前幾天有個學姊,在FB動態上寫道,有個孕婦因為孕吐要求墮胎。這句話夾雜在一長篇章裡,沒有多加刻劃什麼。然後下頭的留言一片「天啊太可怕了」、「這個媽媽太誇張」、「有夠離譜」......我問學姊,如果這真不是藉口,這個孕婦是不是(至少是)depression?學姊回應,她的確是個精神科患者。

我對那些留言非常非常憤怒。

生活中那些需要幫助的人不會以一本完整的小說來呈現,而是輕描淡寫、在你每天洗過去的FB動態之中的一句話。你看得見嗎?

 

我妹妹厭食症控制不住送急診,後來宣告病危,住院兩個月,好不容易出院後,面對一堆人善意的「妳也太瘦了吧,怎麼不吃多一點」,她很委屈,我則每次都很生氣。(寫到這裡覺得,我真的有夠愛生氣。)

我從來都沒有否認善意。

 

但這麼多人在發表這種種心得,甚至前一陣子那麼多人在轉貼「關心週邊的人喔,轉貼完請留言完成」,我就覺得矯情。

對不起,我就是對矯情很感冒,對沒有自覺的矯情更是。

 

還有另一群人,作者自己也常常在批判「很希望自己得憂鬱症」的那群文青。偏偏我覺得這本書的粉絲也是有一大票這類人--這本書就是會吸引這類人--因為他們迷戀上這麼細細鐫刻出來的痛苦。

不是要輕易否認這其中可能的潛在個案,但有多少讀者依然覺得描寫出這麼有脈絡的痛苦和憂鬱是很美的。

Dcard上許多小孩的名言:「分手後/被排擠後,我得了憂鬱症,每天都很難過/想哭......後來在家人/閨密的陪伴下慢慢好起來。」這個pattern,實在是多到、又千篇一律到我好想問「憂鬱症是你自己診斷的是嗎?」

否認他們很危險,reinforce他們也很危險。有些人會讓真正的個案被貼上錯誤的標籤。

不是割腕的人都是一群文青屁孩,是一群以割腕次數為戰利品的文青屁孩讓真正在自殘的孩子被淹沒、被屏蔽了。

問題是,這些文青都是真心誠意地在每次心情不好的時候要跳進「心理生病了」這個框框裡,不否認他們是真的心情不好,也不否認他們的真心誠意。(只是當他們發現精神科醫師不會說他們愛聽的話--例如「我們都很愛你」、或陪他們純談心--的時候,就會開始否認精神醫學,然後大肆宣傳精神科醫師是一群只會開藥的醫匠、精神醫學是何等冰冷。當然,他們還是要這個病的。)

 

到底是誰讓他們覺得心理疾病很浪漫或應該要很浪漫?

到底是誰讓他們高聲闡述:我們用愛解決心理疾病?

到底是誰讓他們可以高聲討論割腕和自殘還引以為傲?

吃大便。

 

 

好的,發了一篇語焉不詳又政治不正確的牢騷。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金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