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妹現為醫學系六年級學生,撰此文只是為讓非醫學相關的朋友對於此議題有多一點了解,同時與各位先進做意見交流。我對臨床工作僅有相當皮毛的了解,才疏學淺、歷練不足,而且國文很爛XD,僅試圖以個人之觀察說明現況,不敢代表任何群體,也請各位前輩不吝賜教,小妹可以隨時修改。若有任何謬誤,先跟成大醫院的老師們下跪,還請不要當我……

文中擷取了一些同學學長姐老師們的看法,難以一一感謝,就謝天吧XD)

 

在討論病歷中文化之前,我們必須先澄清兩件事

1. 病歷本身的角色為何,推廣病歷中文化的目的又為何

2. 到底是在推廣病歷強制中文化,還是以中文為主英文為輔的病歷

(網路上大家往往是站在不同的基準點上用不同的理解方式討論)

 

病歷是什麼?

西醫剛開始發展之時,病歷是拿來作為記帳、自我記錄以及教學之用。而在醫療漸漸發展且逐漸制度化之後,病歷的存在則提供了病人完整的病程與照護資訊,用於幫助第一線的醫療工作者提供連續性的照護。

 

現行的病歷其實不是像民眾想的幾張紙如此簡單,它可以包括了急診病歷、門診病歷、入院病摘、住院病程記錄、出院病摘、各式各樣的檢驗報告(生化檢查、血液檢查、培養結果、病理報告、影像學)、手術紀錄、麻醉紀錄、所有同意書……臨床工作者很基本的一個能力,就是在病歷裡找出自己所需要的資訊。

 

舉例而言,病人每次回來門診,醫師都可以看看上幾次開了什麼藥、檢查結果與本次相比如何;而在住院病房,值班醫師緊急處理病人的抱怨的時候,可以迅速瀏覽病歷而得到一個全面性的概念;對於有很多慢性疾病、過去病史很多的病人,病歷也可以讓醫療工作者在短時間內完整了解他……功能多不勝數。而病歷也提供了轉診的方便性。

 

至於病歷是如何完成的呢?以門診而言,寫病歷的時間,就是正在跟病人說話的時候與病人進出診間的時候,非常短的時間要完整記錄一個病人本次的訴求、理學檢查結果、診斷、治療;而在住院病房,通常是病人入院、做完必要檢查之後,由住院醫師看過病人後再完成住院病摘。

這些紙本工作其實耗費掉醫師們非常非常多的時間與心力,所以才會有病人抱怨「醫師都在打電腦!」

 

的確,現在的社會,病歷的用途可能更廣,包括了保險給付、提供訴訟證據、甚至還要符合評鑑標準等等,但是我想強調的是,無論如何,萬變不離其宗,病歷最重要的功能與最終目的,是醫療上的順暢。

 


 

推廣病歷中文化的目的究竟為何?

我想這是目前討論的重點。

 

民間團體認為,病歷屬於病人個人資訊,病人有知的權利,因此應該將病歷翻譯成中文。而支持病歷中文化的醫界前輩則認為,病歷適度中文化有助於表達的流暢性,並且對新手醫師而言較不會有描述不精確的情況。

 

但這其實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討論方向,前者希望的,是病歷全面性的中文化,包含所有的醫學專業用詞,而後者在談的往往是敘述性文字可使用中文,專有名詞則可保留原汁原味的英文/拉丁文/由拉丁文轉來的英文。

 

我們先從民團的角度出發:

 


 

病歷中文化是否能消除資訊不對等?

首先,病歷究竟是歸病人所有還是醫院所有,這件事情背後的法律定位還有待釐清。就現況而言,病歷大多是在醫師手上流通,並在醫院建檔,為保護病人隱私權,調閱都要經過一定程序。目前病患對於自己病況的了解主要建築在醫師的解釋(包括口頭解釋、以衛教單張解釋等等)。一般門診可提供的文件是轉診單及診斷書,通常會特意去調閱並copy病歷的情境,大多只有要轉院時將舊病歷帶往另一個醫院以利另一醫師接手,或是準備提出訴訟時作為呈堂供證之用。(將完整資料留在院內,也有保護隱私不外流的考量)

 

民眾所期待的中文化病歷是什麼?是否應該能夠對於自身疾病內容及處置一目了然?民眾是否是認為一旦病歷中文化,便可由病歷掌握第一手資訊呢?

 

這裡存在了數個誤解:

第一,就是先前提過的,病歷的本意是醫療人員溝通、記錄病情之用,而非在於衛教用途。病歷書寫目前已建構出一個完整的書寫習慣與系統,那不只是英文,更精確的說,是醫學溝通用的高度精準化、有特殊意義的語言,用以讓醫護相關人事快速瀏覽掌握病情。

 

第二,將病歷中文化,其實並不表示非專業人士可以輕易理解。專有名詞即使翻譯成中文,依然是專有名詞,背後所隱含的意義絕對不是表面可以解讀的,依然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忙與「翻譯」。

 

第三,現行制度裡,民眾「可以」向醫院申請自己的中文版病歷摘要,在拿到自己的中文版病情資料一事,並非全無管道。

 

※在此提醒大家,雖然現在google大神很厲害,但在網路上閱讀片面的資訊或以中譯名詞照字面上解讀其實是非常容易誤會的!我們鼓勵民眾做功課、多了解自己及家人的身體健康,但有疑問還是請尋求專業醫師解答!

 

我們該追求的,應該是病人能夠獲得自己想要的資訊,且一線工作者的工作仍能夠順暢運行,要走向這個目標,病歷中文化其實並非有效途徑。

 


 

我們該往哪個方向努力才能弭平資訊不對等?

這是個大哉問,有好多可以討論。這部份屬於我個人愚見,或可行或不可行,只是提供方向上的參考。

 

1.     病情解釋以及衛教

醫病的溝通從來就不應該依賴書面資料,(總是想要書面資料以提供「證據」的、「不想只靠醫師那張嘴」的,諸如此類人士我們就先不討論了),而是面對面的談話與衛教,這其實在醫學教育上就已經常常被強調。

 

但為什麼做不到?

 

因為時間不夠、時間不夠、時間不夠!臨床醫師的門診量之大、病人數之多、事務之繁忙,在診間外等的病人不耐煩、診間內的病人不想出去,三分鐘看診早就成為大家所詬病的事情。

 

所以我們該推動的其實是醫療院所分級制及轉診制的落實,避免小病跑大醫院,並致力於改善醫院工作環境,諸如此類醫療團體正在努力推動的項目。民眾們請為了自己的健康及權益著想,協助改善醫療環境,醫護人員才能在每個人身上付出更多心力,而非採取病歷中文化此種治標不治本,且又增加醫療工作者負擔的方法。

 

至於衛教單張的部份,筆者去年在美國短期見習時,看到他們門診的電腦作業系統裡本身就有包含了各式各樣疾病的衛教單張,且內容完備、應有盡有。醫師只需勾選病人的診斷,便可印出針對病人病情、相當個人化(individualized)的衛教單,讓病人帶回去閱讀,不失為一個可以參考的方法。(目前台灣診間都是一疊一疊的衛教單,種類畢竟有限)

 

2.     網路中文資訊的可近性不足

在醫療知識上,英文的資訊比中文完備許多,甚至有好些罕見疾病在網路上幾乎查不到中文資訊,對病人及家屬其實是一大困擾。因此推動網路上中文的醫學知識網站(需有專業資訊)的架設,似乎是比病歷中文化更重要且更核心的議題。

 

3.     翻譯部門?

網路上似乎有些前輩也跟我有類似想法。

若病人真的想要看到自己的中文版的病歷,倒不如設立一翻譯部門,讓有需求的病人自費翻譯病歷。但即便如此,依然應該尋求醫師的解釋,而非自行查資料理解,這樣很容易誤會。且只要扯到翻譯,便有醫學名詞統一中文化的問題,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病歷中文化背後的議題?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民眾強烈要求病歷中文化?有許多人其實是對醫療強烈不信任、對看不懂的專業的害怕、覺得醫生可能竄改病歷、醫生想詐領健保費、或者是,翻成中文,我告你方便。我們該檢討的是醫病怎麼會走到這樣彼此不互信的地步,這才是核心問題所在。

 

然而我們必須先認清的是,造成病患理解困難的,是醫學知識本身;而引起醫療紛爭的,是處置本身。再如何都不該拿病歷開刀,此舉並非對症下藥。

 


 

全面中文化的衝擊?

若要要求病歷全中文化,事情絕對不是病歷翻成中文如此簡單的事情而已。首先必須統一並補齊目前並不完善的中文專業詞彙(即使許多字硬翻成中文一點意義都沒有),這就是一件浩大的工程。

 

又,醫學新知日新月異,當某些醫院的某個次專科已開始根據最新的期刊論文採行某項新治療新技術之時,其他人可能根本尚未聽聞過這項技術,更別說大家統一討論開會決定一個統一名詞。這不僅僅是實務上的困難,更是醫學這門日新月異的科學領域必然會發生的情形。

 

接下來,醫學生的教育也必須從現今的英文專業教育改為中文教育或雙軌並行。然而在進入醫院後,醫師訓練的知識來源絕對不會只是課本,必定包括了論文資料庫以及線上醫學資料庫,而這些資訊全部都是英文寫成。(需要澄清的是,這絕對是訓練必經的過程!而不是只有某些大醫院的菁英才需要讀論文,不是!)因此在學習上會有很大的困擾和衝擊。畢竟中文英文的專有名詞要能夠轉換自如,不是民眾想的那麼容易。

 

最後,如同前面曾經強調,病歷的書寫及閱讀,都要兼顧詳實以及「效率」。醫學專有名詞有許多慣用的、約定成俗的縮寫,且病歷書寫的系統本身有許多慣性用法,用幾個字母就能夠代表許多意義,然而中文這個語言本身並無法提供這樣的效率。中文化的病歷會大大減緩整個醫療的系統運作,且病歷內容勢必會更冗長,使文書處理時間增加(醫師坐在電腦前的時間又要拉長)、醫師的負擔又再加重、伴以閱讀上的不便。

 

(關於效率,為避免民眾不明白何以英文比中文更有效率,在此以數個非常普遍的名詞舉例:常見的診斷”STEMI”,中譯為「ST節段上升型心肌梗塞」;手術術式”TURP”,中譯為「經尿道攝護腺括除術」;而民眾所熟知的肝指數AST/ALT,中譯分別為「麩草醋酸轉胺脢」及「麩丙酮酸轉胺脢」……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與歐洲、日本、中國相較?

個人認為以「歐洲國家也都是以自己的語言書寫病歷」作為論點並不太正確。歐洲國家都是拼音文字,且有許多字根相通。在網路上查資料的時候很容易可以查到法文的醫學資訊,如果點進去看表格,會發現其實跟英文大同小異,並不會完全看不懂。我認為以這種有字根可循的語言來跟中文系統做比較是不對的。

 

至於日本,日本醫療承襲於德國,並漸漸發展出自己的一套系統。目前日本現行的病歷內容可見日文、德文(可能是片假名音譯),而英文也不在少數。大家也知道,日本的學生在於與國際接軌最大的困擾往往便是英文訓練不足,我在美國碰到的日本醫學生,在適應環境上就沒有台灣醫學生如此快速,更遑論進修。而專有名詞的片假名化其實也讓日本醫學生覺得是個值得思考的議題。台灣醫學生/醫師對醫學英文應用上的熟習應是我們的優勢與強項,並不應冠以「崇洋媚外」一詞。

 

而跟我們最相近的中國,原先是用全中文書寫病歷,最近也有聲音在推動病歷英文化。再者,中國依然醫鬧頻傳、糾紛不斷,可見病歷是否為中文,並不是醫病溝通之中的關鍵。

 


 

到底什麼叫與世界接軌?

如同前面所述,醫學是個需要迅速更新知識、並接收來自全球的研究的訊息的科學。臨床醫學往往是走在教科書的前面!因此能夠接受第一手資訊是重要的。加上各專科都有國際性的研討會,用於更新醫學新知、分享特殊案例及研究結果,這方面的溝通也不容忽視。

 

至於醫學專業人士正在討論的,病歷部份中文化,筆者沒有什麼意見。但我們要知道,現行的規定,本來就沒有強制病歷必須非寫英文不可,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中文附註補充。

 

至於各大醫學中心為何強調英文病歷,我認為跟學術風氣以及教育意義有關,因此才會有較嚴苛的要求。

但基本上,網路有許多老師輩的醫師出面表示他們的病歷本來就已經因自己的習慣,在描述性的部分中文化了,所以我想這應該是醫療人員方便、看得懂就好。畢竟病歷的本質就是如此。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我個人在這個議題上的想法就是,如同所有的治療,以及所有醫學或非醫學領域的決策,都要在優點與缺點之間取得平衡。而我並不認為病歷中文化(排除其他情感上、政治上的立場)是一件可以用於解決我們現在的困境、利大於弊的措施。

 

現在時間凌晨三點二十分,小妹腦袋已經不清楚。

大家晚安。(很弱的結尾)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病歷中文化
    全站熱搜

    小金魚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